國立清華大學校門 - 影像來源:清華影像網


         近年來在台的陸生數量似乎有增加的趨勢。所以走在台灣的大學校園裡,越來越長聽到操大陸口音的同學。所謂陸生,就是大陸交換學生,一群我們既熟悉,又陌生的人。在台陸生中,有些人只是做短期交流,通常幾個禮拜或學期結束就回去了,另外還有一些是正式註冊入學,會在台灣讀到畢業。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想就看圖說故事好了,這張曲線是最近的一個實驗。
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206989_209463992405148_100000246456333_778241_2283792_n.jpg  

(畫作: 大葉視傳 馬懷萱)

發表時間:不詳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為什麼台灣人"現在"不認同『中國』呢? -------試圖以台灣的觀點回答。
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最近聽老師一席話,覺得很有道理,也值得思考:

「你們的學歷雖然都很高,但基本上都沒讀過什麼書。」

聽來諷刺,但仔細一想,還真有點道理。

文章標籤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一切都是從髒亂的餐桌開始的......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馬蔡兩人Google+發文的網友中,有許多是翻牆過來的大陸人。

就我看來這是一件好事,更是個機會。

若民主與自由思想無法輕易打入中共高層統治菁英,那這種與對岸基層的直接對話,就會是傳播自由精神與保障台灣長久利益的絕佳策略。

文章標籤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今天從蘋果日報頭版A1翻到A19,除國際新聞外都是大台北新聞。

版面較大的中南部新聞只有兩則:南部豪雨成災,高雄男包養女子。

若要說蘋果日報=台北日報,我想這並不為過。

文章標籤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http://www.ted.com/talks/lang/chi_hant/ron_gutman_the_hidden_power_of_smiling.html

(點上列連結進入)

 

文章標籤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連結網址:

http://goo.gl/jFRdz

 

文章標籤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追憶光陰似水,轉眼業已二二載。驀然回首,實為馬齒徒增、碌碌無為矣。多少芳華,終不敵韶光荏苒。光陰有如駒兒隙,錙銖寸金勿虛擲。莫待歲月催人老,無情白髮生,悔恨輕狂年少時。

 

以前都覺得時間很多,所以打混休學重修延畢樣樣來。

文章標籤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 《海的死亡》,由西班牙作家Jose Maria Gironella所著,敘述著一對小鎮燈塔看守人父子,見證了海的死亡,並與海同歸於盡的故事。一位燈塔看守人巴西留,與年僅十三歲的兒子菲力茲,獨自住在一個小鎮的燈塔上。因為他們的盡忠職守,相當受鎮上居民的喜愛與敬重。父子倆每日看海、聽海,享受海的氣息,在燈塔裡的小屋中愉悅地生活著。安逸的日子十年如一日,直到有一天,菲力茲突然發現海的遠方傳來死亡的氣息,這也是劇情最激烈的轉折點。海怎麼會死呢?「整個海灣變成黃色。海水並沒有化成岩石,卻固結成一片片的大理石,光潔而發亮。海底的海草凍在大理石裡,似乎立刻萎謝了。」在科學上,這看來是毫無根據的,然而文學並不一定要符合科學,甚至可以完全背離現實,而本篇作品尤其如此。

        參考網路上許多心得,皆提到海對於燈塔看守人父子,就如同信徒之於信仰。當海死去時,信仰隨之崩滅。為了試圖拯救崩壞的信仰,看守人父子不顧眾人反對,獻祭於大海,以期望得到最後的救贖。然而,綜觀全文,作者無一字提到海與巴西留父子倆之間的宗教聯繫,也沒直接提到獻祭的概念。所以我認為,作者Gironella在文章背後想表達的意念,應可再進一步推廣為某種生活重心的幻滅、理想的崩壞,或者是人生希望的突然終結,而不用局限於宗教領域。從相信海的永生,到面臨海的死亡,本文精采之處,就是甜美理想與幻滅現實間的轉換。前半段的文字讓讀者沉浸在一種歡愉、安逸的感覺,就好像在週末的午後造訪某個絕世小島,在海邊某株棕櫚樹下掛著吊床,迎著薰風,遠離繁重的課業,好像人世間的幸福莫過於此。然而就在昏昏欲睡之際,猛然想起隔天就是期中考,使學生當場悚然驚醒。回過神後才發現自己連回程的船票也弄丟了,看來是無法回學校考試了,一切的希望都隨著太陽緩緩西下,隨之而來的只有漫漫長夜。此時就算有再多的後悔、懊惱,也於事無補,只好乖乖填寫二退單,把這學期以來的努力全給獻祭。


文章標籤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阿拉伯商展》by James Joyce

        James Joyce的這篇《阿拉伯商展》,大意上是在述說一個小男孩對鄰居女孩的愛慕。全篇以男孩的第一人稱觀點敘述,就讀者的角度看起來,很像在自言自語。因為在閱讀的時候,我發現「我」這個字出現的頻率極高。原本以為是翻譯的問題,但是在對照英文原文後,發現全文共三十七個段落中(某些單句對話算一段),用了九十六次的「I」(我),而大多都是男孩的自稱。可見本文是非常專注於營造一種主角的存在感。另外網路上某些評論說,這篇文章其實就是James Joyce的童年寫照。

文章標籤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牆》by Jean-Paul Sartre

        沙特寫的《牆》,整篇小說敘述的情結僅短短不到四十八小時,就花了二十七頁的篇幅,可見其中對於人物、劇情的鋪陳、描寫之深刻,尤其是在刻劃人物內心世界的糾結與矛盾上,著墨頗多。再者,故事的空間舞台也非常狹小,全篇有非常大的篇幅在描寫暗室、地窖等陰暗的場景。時間的緊湊加上空間的擁擠,十足的考驗作者運用文字的能力,把最小時空內所有可運用的題材效能最大化。

        文章的背景是西班牙內戰,主角為反對佛朗哥將軍法西斯政權的一方。簡而言之,在大時代的觀點下,主角就是反動者,註定被誅殺的俎上肉。文章的標題,《牆》,即是作者即將被列隊槍決時身後的那堵牆。牆為俎,槍彈為屠刀。一夜等待後,當清晨來臨時,死亡將從空中重重劈下。面對無法逃離的死亡,人會有什麼反應?另死亡更加難受的,就是死亡前的等待,而這就是本文精采的地方,值得讀者細細品味。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》by Stefan Zweig

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