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研究生是不是被教授用來升等、提高身分地位的工具?」

回想第一次聽到這問題時,我愣了一下。
為避免陷入純粹批判的思維,我花了點時間,嘗試用超脫自身立場的觀點來檢視這個問題,並得到結論:

這問題的答案,取決於「等價交換」

所謂工具,如螺絲起子、扳手。壞了就丟,丟了再買,也不用付出太多感情。
人跟手之間的交換是不等價的,所以手是工具。

若教授三不五時丟給學生一堆跟學生的論文不相關(卻跟自己的利益有關)的計畫、雜事,然後除了成果驗收之外,都不聞不問,也不提供指導,沒有給學生任何的好處。更甚者,當學生遇到瓶頸、困難時,不積極介入協助,反而讓進度壓力由學生全部承擔。最後計畫結案時,獲得名聲、錢進口袋。學生,則被棄之如敝屣。
交換不等價,學生是工具。

當然,上述例子只是假設,我沒有指名任何人。

然而,同樣的例子,換成不同教授,情況會怎樣呢?
當學生遇到各種困難,或進度壓力,教授能適時介入,負起指導的責任,並提供一切所需的協助。雖然計畫跟論文題目無關,然而做為教授的本分,就是保證學生受到妥善的指導,並給予拓展自身能力與學術成就的機會。教授完成計畫,拿到應有的名譽和報酬;學生則得到妥善的指導,自身能力提升,甚至獲得物質獎勵。
若是情投意合,皆大歡喜,則等價交換。

下次再聽到某人抱怨指導教授如何如何時,不妨先用「等價交換」的角度去觀察看看。
教授給學生的交換,可能是言語上的鼓勵、精神上的支持、技術上的指導,或物質的補貼。然而「等價」成立與否的認定,還是因人而異。

可悲的是,就我認識的台灣學生,多數心地還是太善良,或根本無力反抗,畢竟文憑是被扣在對方手上。若讀研究所只是以那張紙為目的,就要有遇人不淑的心理準備。

畢業後一定找機會寫篇文章,叫《我理想中的學術界》。
就某些我所待過的地方,跟我的想像,還是有一定落差。

一堆狗屁倒灶的事情,必須要處理處理。
有機會的話,十二十年後,就回來清理門戶,你們等著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